Friday, August 31, 2018

现代城市食品供应链潜伏的危“饥”

对于大多数住在城里或城郊的人而言,似乎并不用担心食物供给。一出家门,我们就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取到食物,比如摊贩、小餐馆、自动售货机、超市什么的。

然而,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称,食物的无所不在可能会带给我们一种安全的幻觉,这意味着城市没有注意到其遥远的“食物足迹” 所面临的生态和政治威胁。

观察家们早就开始担忧城市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了。在《食物帝国》一书中,埃文·弗雷泽和安德鲁·里马斯称罗马帝国就是在奋力应对不断下降的粮食收成和军事实力中崩溃的。

“几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居民的食物依赖于由农场、仓库、货运专线,平整的道路、军队所组成的帝国食品供应网络。他们每日摄取的卡路里,不是来自自给自足的食物,也不是只有在缺乏的时候才进口,而是依靠遥远的农场。”

仅仅100年,罗马的人口就从公元前300年的峰值约100万下降到40万。作者发现了“一个趋势,即粮食产量降低,城市规模也会随之缩小。”

然而,现代城市并没有以史为鉴,而是让其食品供应链不断扩张、日益复杂,同时放任“自给自足”的食物缩减。

据估计,伦敦690万吨食品消费中有81%是从英国以外的地区进口的,城市周围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如今让给了垃圾处理场、犬舍、马术中心、高尔夫球场和练习场。

而在东京,从其接邻地区采购的食品已经从1965年的41 %下降到了2005年的27 %。

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这两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运、公路运输来保证食品的稳定供应。这是一个“按需及时供应”系统,几乎容不得一点闪失。

“试想一下,如果加油站没油了会怎么样。卡车将会停驶。超市货架三天内就会精光。我们就只有9顿饭有着落,”新经济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就英国的情况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城市所依赖的供应链究竟有多么长、多么广呢?一些科学家给出了答案。他们将堪培拉、哥本哈根、东京这三座城市的食物供应系统制成了地图。

1965年以来,这三座城市的城区或周边地区的农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的食品需求,供应量所占比例已大幅减少。

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约翰·波特说:“我们现在喜欢吃的食物种类很多。在哥本哈根,饮食的多样性大大增加,反季节食物也是如此”。

当地食物供应量的下降和食物多样性需求的增长导致“进口”土地——及​​随之而来的用水、土壤肥力和授粉——的增加,以有效地供养城市。

研究发现,2005年,日本从国外约60万公顷的农田进口小麦来满足其首都和周边地区的需求。这些农田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及美国。猪肉是哥本哈根和丹麦美食的主要食材,而猪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南美进口。

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辩称,自给自足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尤其是在仍然依赖进口肥料和动物饲料的地区。相反,灵活的供应链才是分散风险的良策。

面对气候变化、土壤退化、水短缺等政治和生态压力,这些供应链有多可靠呢?对此作者提出了质疑。

“如果一个政府要做出选择,要么遵从世贸组织的规则,成为一个良好的贸易国,要么遭受国内食品骚乱,那么我就知道他们的选择了,”波特说,他认为城市需要在食品进出口之间保持平衡。

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迅速增加的人口和较低的购买力,风险最大的城市很可能位于发展中国家。然而,作者警告道,经济实力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

“城市消费者需要意识到他们对全球农业生产者的依赖,要在政治上支持能够公平、可持续地让这些农业生产者获得报偿的粮食生产体系。”该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罗伯特·戴博尔说。

“如果土地不能保持用来生产食物——包括农民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他们得以这么做的生态能力——那么我们都会陷入困境。终归钱不能当饭吃。”

“是的,随着市场收紧,竞标时东京定会战胜金沙萨,但最终其依赖的是不属于自己主权管辖范围的土地,而且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戴博尔补充道。

Tuesday, August 28, 2018

服装业能否确保使用的棉花是环保的?

快速时尚”是过去十年中服装零售领域的重要发展之一,它讲求将最新潮的流行时装以低廉的价格大规模推向市场,每年翻新换代的频率大大高于季节性时装。
 
这种日趋风靡的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廉价棉花供应为基础,从而使中国等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在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方面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目前,西方国家服装生产商供应链中绝大部分重要环节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因此,对他们来说,不断走低的棉花价格以及中国政府近期做出的取消棉花最低收购价的决定似乎是商业利好消息。但康特耐()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认为,上述进展或将危及未来的棉花供应。康特耐公司则是一家由服装制造企业资助成立的公司。
 
康特耐的报告认为,棉花价格疲软意味着棉农或将转而种植其他作物,甚至完全放弃务农。
 
这将导致棉花产量下滑,造成远期棉花价格走高;而在服装这样一个对价格敏感的行业,零售商最终势必会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但对于希望改善自身形象的欧洲和北美服装零售商而言,出于环境方面的重要考量,他们越来越希望将棉农留在土地上,并且愿意资助有关项目,以降低棉花种植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和化肥使用量。
 
2013年孟加拉国拉纳广场服装厂坍塌事故造成了将近1200人死亡。这起事故尖锐地反映出西方服装零售外包企业制造廉价服装产品所付出的超低人力成本。
 
但随着中国等国家的水资源日益稀缺,作为服装生产链前端的棉花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C&A、约翰·刘易斯合伙公司、玛莎和Primark等零售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康特耐公司旨在通过推广可持续的商业行为来改善服装零售产业的形象。
 
康特耐在报告中指出,对于产量占全球棉花市场六成的中国来说,“可持续棉”将大大缓解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康特耐表示,虽然棉花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廉价服装销售的驱动,但富裕国家日益兴起的有机棉花种植方式有助于提高棉农生活水平,促进环境保护。
 
新疆项目
 
干旱多沙的西北省份新疆是中国最贫困、政治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中国生产的棉花一半以上来自这里。但恰恰在这里,可持续棉花生产的好处最明显。
 
康特耐在新疆的项目希望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棉花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目前该项目覆盖4000名棉农和1.1万英亩土地,棉花产量达到8500吨。
 
康特耐还与服装行业倡议组织“良好棉花倡议”合作。良好棉花倡议组织也正在8000英亩土地上推行棉花的可持续生产方式。
 
虽然上述项目在新疆300万吨的棉花年产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康特耐希望将相关技术逐步推广到中国西部其他省份以及更多国家。
 
康特耐表示,全球生产的棉花中只有6%同时符合多项可持续行业标准。目前,中国产的棉花几乎全未取得可持续认证。
 
不畏艰难的康特耐希望,全球各地开展的各种倡议活动可以通过在棉花主产国鼓励减少浪费行为等方式,将全球可持续棉花的比重在2020年之前提高到30%。除了中国,棉花主产国还包括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和巴西。
 
从全球来看,生产一件棉质衬衣平均使用2500升水。但在中国,这一数字可能更高。据称,棉花生产使用的水资源约占全球水资源使用量的2.5%。
 
改进
 
康特耐首席执行官艾莉森·沃德表示,种植过程中消耗的水量占棉质服装生产过程水资源使用量的60%。但是,通过滴灌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棉花种植的用水量。
 
沃德还补充说,对地表和水渠进行覆盖能够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缓解水土流失。
 
“简单的干预措施就可以发挥巨大的效果,”她说。
 
其他国家使用绿色生产方式的经验表明,改善效果十分明显。印度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更好的环保措施可以减少使用81%的农用化学品、49%的用水量、18%的化肥使用量,使农户收入提高15%。
 
新疆地区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塔里木河和地表水。此外,融雪也是一个受人欢迎、但不稳定的额外补充。
 
但康特耐表示,新疆的地下水位正在快速下降。前些年掘地30米就可以找到水,现在要挖地80米才行;同时,为了解决病虫害和土地盐碱化的问题,每年还需进行两次漫灌。
 
环境灾难
 
中国政府十分清楚棉花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上世纪90年代棉花和服装生产行业大量迁往新疆之后,政府就致力于鼓励纺织行业的清洁、绿色发展,鼓励可持续、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更有效率的水资源利用。
 
但由于棉花生产本身具有利润率低、以量取胜的特性,上述政策的环境收益到目前仍不是十分明显。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棉花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则十分明显。
 
苏联时期兴建的大规模灌溉项目以及高强度集约化的棉花生产方式导致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干涸,并导致大片农田变成沙漠——对于各产棉国以及服装行业来说,这都是一段必须铭记的历史教训。

Sunday, August 26, 2018

研究称气候变化恐削弱电力生产

今天,一项新的研究警告称,全球升温将会减少河流湖泊的水源供给,从而给多种发电形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政府和全球能源行业需要采取重大措施加以应对。

水力、燃煤、燃气、核能和生物质发电量目前占据全球电力产量的98%。这些电厂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充足的供水,对淡水供应的需求很大。受气候变化、污染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影响,淡水资源已经十分紧张。

刊登在环保类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的这项研究表明,预期气温上升有可能会进一步造成河流湖泊水量减少、内陆水域水温升高,从而导致发电量降低。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项目主管兼报告共同作者  表示,“这是首次从全球角度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电力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清晰地指出:发电厂不仅会导致气候变化,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该研究将美国、拉丁美洲南部、南非、中欧和南欧、东南亚、南澳大利亚列为最脆弱地区。气候变化将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影响这些地区驱动水力涡轮发电机或参与燃煤和核能发电厂冷却环节的水资源的供应。

2040年到2069年,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应的影响将有可能波及世界60%的发电厂。在该阶段,若要切实避免气候发生不可挽回的变化,世界各国就需要实现从煤炭向其他资源的转移。

前兆


在过去几十年里,多例极端气候事件已经向各国政府和能源公司发出了一个信号:气候变化将有可能会给电力行业带来严重的破坏,造成电力供应中断,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常年干旱,美国西部地处“阳光地带”的一些高速发展的城市已经开始打算另辟蹊径,不再依赖胡佛大坝等大型水利设施来满足其电力需求。

2003年,欧洲西北部地区遭受了极端热浪。由于河水温度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电厂的冷却系统,多家核电厂被迫关闭。前几年,中国西部地区降水过少导致水力发电量减少。在降水量上升到接近正常水平之前,当地电网不得不重新依靠燃煤电厂供电。

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各自的气候计划,即12月份签订的《巴黎协议》的基础文件《国家自主贡献》( )中着重强调要大力开发水电资源。

由于原子能成本不断增加,核电并未像水电那样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印度等计划扩大燃煤发电的国家来说,水资源短缺将有可能威胁其未来的电力供应。

如何应对

IIASA的研究建议各国提高电厂能效,并鼓励安装能够能应对供水不足状况的冷却系统。该项研究的负责人米歇尔
•冯丽德指出,在干旱时期,各国政府以及电力公司应当有效调节供水。

他还表示,除了减排之外,电力行业还需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活动家们希望《巴黎协议》确定的2℃和1.5
℃的温升目标、以及长期脱碳计划能够鼓励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快地取代煤炭。相较于热能发电和水电,风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水的依赖程度更低。

发展中国家希望富裕国家兑现他们的承诺,提供资金帮助其他国家应对全球气温上升带来的影响、提供包括电力供应设备在内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将不得不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水等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去年12月份,英国降水量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造成许多配电站被淹,导致电力中断,数以万计的居民受到影响。而由此造成的高额赔偿也引起了世界各大再保险公司和金融监管部门
越来越多的关注。

Friday, August 17, 2018

选举年:拉美与中国将继续“资源共舞”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1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公民将选举出新的总统,而这些新选举出来的总统很可能会与中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

专家认为,之所以拉丁美洲国家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其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地区发展趋势。这种起源于美欧的经济思想主张放松矿业等工业部门的监管,而这些部门正是拉美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基础。

 “从阿根廷(毛里西奥·)马克里政府、厄瓜多尔莱宁·莫雷诺政府以及智利(塞巴斯蒂安·)皮涅拉重掌政权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哥伦比亚非政府组织“环境与社会”(   )的玛格丽塔·弗洛雷斯表示。

就连此次选举前执政的各国“左翼”(自由主义改革派)政府也是新自由主义的信奉者,在经济政策上积极拥抱外国资本投资和贸易顺差。

 “这些进步主义的政府对于开采石油或者使用其他自然资源没有设置任何障碍,”弗洛雷斯警告称,不加限制的采掘是十分危险的。

这种政策导向与中国投资公共项目以及持续开采原材料的兴趣不谋而合。

大选年

眼下这一波拉丁美洲国家总统大选的浪潮自去年十一月洪都拉斯总统胡安·奥兰多·赫尔南德斯充满争议的当选开始。十二月智利大选接踵而至,商人身份的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再次当选,并将于3月11日正式就职。同样在今年三月,古巴人或许将会迎来六十年来首位卡斯特罗家族之外的最高领导人。

四月,哥斯达黎加将举行第二轮选举。目前尚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巴拉圭也将举行总统大选,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委内瑞拉已经决定于4月22日举行大选。

五月份,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选民将投票选举总统。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将举行首次有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参加的大选——这个已经解散的游击队组织如今已经改名为“共同选择革命力量”(缩写名称仍为“FARC” ),成为哥伦比亚国内政党。墨西哥将于7月1日选举新总统,而巴西第一轮总统大选将于10月2日举行。

 “中国有与多个国家左派、右派(以及中间派)政党领导人接触的丰富经验,因此可以采取对方喜欢的‘务实’态度与之打交道,”来自北京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的陈懋修(   )表示

陈懋修认为,也许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治理的质量,这一点对于即将迎来大选的这些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在陈懋修看来,中国并未充分理解这些治理方面的挑战,反而利用贸易、投资和贷款,与上述国家展开以“发展”为基础的接触。

 “也许这要好过试图深入参与他国事务的国家,但与此同时这也限制了双方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使其主要局限于商务问题,”他说。

智库组织“美洲对话” e)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项目负责人玛格丽特·迈尔斯表示,中国必须适应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因为它从这一地区受益。

 “中国政府希望拓展外贸、利用外汇储备并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还希望在工程建筑和其他领域寻求商业机会,”她说。
贷款与协议

上述即将迎来选举的国家,有很多都是中国贷款对象国名单上排名靠前的国家。

根据“美洲对话”的数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这一地区企业和政府贷款总额已经超过1410亿美元(约合892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贷款额。

 “中国银行贷款的金额和条件制造了一种依赖关系,未来的各届政府因此失去了运作的空间。多边银行没有经济能力满足这一地区相对发达国家的融资需求,”中拉可持续投资倡议组织(IISCAL)负责人宝琳娜·加尔松表示。

 “中国对于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关系有着完善的长期战略规划,并创造出执行这一战略所需的工具,例如双边合作协议、中国与拉共体合作计划以及地区和双边对话机制等,”加尔松补充说。

委内瑞拉是中国最大的债务人,其对华债务总计620亿美元(约合392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与前总统乌戈·查韦斯政府签订的协议,这些债务将利用石油收入偿还。虽然委内瑞拉国内反对派抵制大选,并指选举中必将出现舞弊,但查韦斯钦点的继任者尼古拉斯·马杜罗总统预计将获得连任。

巴西是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第二大债务国。根据“美洲对话”的数据,巴西对华债务总额达到368亿美元(约合2330亿元人民币)。中国对巴西这个南美大陆最大经济体的投资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根据巴西中国工商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中国对巴投资约为370亿美元左右(约合2340亿元人民币)。

今年十月,巴西将选出新的总统,而在智库组织“巴西国际关系中心”( )副总裁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内维斯看来,巴西与中国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深。

 “中国希望能够确保其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因为巴西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并且已经对日常生产造成了影响。中国投资巴西基础设施项目对巴西有利,对中国也有利,毕竟中国是巴西商品最大的进口国,”曾任巴西驻华大使的内维斯表示。

 “我们都知道,(与中国之间)需要建立联系。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这一地区现有的各种与中国合作的方式必将整合,无论是在双边层面,亦或是在次区域层面——例如太平洋联盟——亦或是地区层面,”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丁美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表示。

雷耶斯·马塔是智利前驻华大使,他认为智利正是与中国保持甚至是加深联系的典型。当选总统皮涅拉已经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面。

 “今年无论哪个政党接过权柄,中国仍将是这一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如果这一地区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不能得到改善,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只会不断加强,”布朗大学气候与发展实验室联席主任盖伊·爱德华兹表示。

 “如果地区各国与美国的关系得不到改善,中国可以为这一地区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他补充说道。

在爱德华兹看来,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有多大的意愿提升与地区国家贸易和金融联系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

他说,“(如果中国能)更多关注拉丁美洲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公共交通等领域——的投资需求,将大大改变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并将推动中拉关系朝着《巴黎协定》所设定的目标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迈出重要的一步 。”

Thursday, August 9, 2018

深海采矿的环境代价

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于本周召开会议,讨论在国家海域以外区域进行深海矿产开采的开发与管理战略计划。
1994年,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决定能否、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在国际公共海底区域进行采矿,而这一区域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经向中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波兰和一些南太平洋国家的企业与国家机构签发了29份合约,允许他们勘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域中的金属矿藏资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深海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其存在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系统至关重要。而这也是2016年首次发布的一份文件得出的结论。
2016年,联合国发布的首份世界海洋评估报告也认为,深海生态系统如今同时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多重压力。甚至连塑料制品都进入了深海。比如最近的一项调查就在生活在海洋最深处1.1万米的鱼类肠胃中发现了塑料颗粒。
过去一年中发表的几份科研论文也得出结论称,如果允许深海采矿,那么生物多样性丧失就不可避免。原因在于,许多深海物种的寿命都很长,而生态系统想要从深海采矿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恐怕难度不小,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其他一些研究则指出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独特性,这种系统中拥有不少像巨型管虫一样的化能合成生命形式。最近的这些发现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地球生命演变的理解。
这些热泉系统还能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等矿藏。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经签发了这些矿藏的开采许可证,但是如果活跃的热泉系统被开采了,那么生活在这些稀有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深海坏境非常重要,而且生活在其中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难以抵挡那些长期、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深海开采的风险,然后再决定是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进行开采。
这也是欧盟议会今年1月通过的一项决议的核心内容。这项决议呼吁在没有充分了解其风险之前暂停深海矿产的开采。
此外,欧盟议会还呼吁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加强监管透明度,确保“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毕竟,这也是《海洋法公约》赋予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职责。此外,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还负责为了“全人类的福祉”采取行动,保护国际海底环境这个被国际法称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宝贵自然资源。
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要求所有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地球自然资源利用、海洋及更广泛环境的保护进行反思。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第14条要求所有国家保护和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海洋,还要投资可重复利用技术、加大回收利用、提升产品设计,确保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资源。
“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4条还要求各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增强海洋环境的抵御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已多次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表示还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认真考虑和科学研究,而另外一些声音则呼吁迅速采取行动,对深海采矿进行规范。西太平洋地区是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进行海山钴结壳开采的主要区域。近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在青岛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开始着手为这一区域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计划”(REMP)。“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是评估区域特征和环境需求的一项重要环境工具。
各国必须认真权衡深海采矿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及在国际法下各自所应履行的义务。我们是否值得冒着严重生态多样性损失和深海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去进行这种资源开发?这是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本周讨论的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全球海洋的未来已经岌岌可危